
昨天凌晨3時5分左右,今年第14號颱風“莫蘭蒂”在福建廈門翔安區沿海登陸,登陸時強度為強颱風級(48米/秒,15級)。温州市氣象台於今晨零時11分將温州市區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升級為暴雨橙色預警信號。
經浙江省氣候中心評估確認:9月14日08時至15日20時,泰順縣面雨量266.1毫米,其中雅陽鎮面雨量377.2毫米,泗溪鎮面雨量354.0毫米,最大站點雅陽鎮國嶺村站407.4毫米。泗溪鎮洲路村站最大一小時雨量102.8毫米(15日12時), 達百年一遇;雅陽鎮中村站最大三小時雨量257.6毫米(15日11時到13時),為百年未遇(超百年一遇)。
今年泰順的降雨量為何如此之大?市氣象台工作人員解釋,因為泰順地處山區,對東南風有抬升作用,暖濕氣流與冷空氣相遇,自然會帶來更多的降雨。“莫蘭蒂”受東南急流影響,颱風眼的東北方向是降雨量最大的地方,昨天白天,泰順恰好就處在這個位置。
受颱風“莫蘭蒂”影響,暴雨肆虐,截至昨晚9時,泰順縣境內6座古廊橋受損,其中被評為國家級文保單位的薛宅橋、文興橋、文重橋等3座古廊橋被完全沖毀。
昔日薛宅橋 - 始建明正德七年
薛宅橋,位於三魁鎮薛宅村,系貫木拱廊橋,始建於明正德七年(1512),後多次重建都毀於水患;現橋建於清咸豐六年(1856),橫跨錦溪,古名“錦溪橋”。該橋拱矢斜度較大,建橋屋十五間,橋頭坡度30多米,是泰順縣內橋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橋,造型古樸大氣,巍峨挺拔,已被載入《中國橋樑史話》,在世界橋樑史上佔有重要地位。
一座有故事的廊橋,卻在昨日11時58分被洪水沖走。
昔日文重橋 - 始建清乾隆十年
文重橋,又名東洋橋,位於筱村鎮東洋村水尾,始建於清乾隆十年(1745年),屢建屢毀,民國10年(1921年)重建,為伸臂梁木平廊橋。
昨日12時20分,被洪水沖走。
昔日文興橋 - 始建於清咸豐七年
文興橋,位於温州市泰順縣筱村鎮坑邊村,橫跨玉溪之上,全橋長40.2米,寬5米,單孔淨垮29.6米,距水面11.5米,為疊梁式木拱廊橋。該橋始建於清咸豐七年(1857年)民國十九年重修,1998年被列入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。
遺憾的是,昨日13時30分,它也被洪水沖走了。
岌岌可危的姐妹橋 -中國最美廊橋
北澗橋、溪東橋,人稱“泗溪姐妹橋”。北澗橋,位於泗溪鎮下橋村,因跨北溪之上,故此得名。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(1675年),後經6次重修,至今容顏不改。溪東橋,位於泰順泗溪鎮白粉牆村,為疊梁式木拱廊橋。始建於明隆慶四年。清乾隆十年、道光七年重修。
洪水圍困姐妹橋,岌岌可危。其他地方仍有多座古廊橋距水面不足兩米。
泰順發布“緊急通告”,搜尋被毀廊橋木構建
在這次颱風影響中,屹立百年的古廊橋為什麼會受損如此嚴重?
温州廊橋文化學會執行會長鍾曉波説,廊橋雖然是木結構,但抗洪水的能力甚至能跟水泥橋相媲美。“橋本身有一個重量,而且橋拱一般都很高,有些離水面就有10多米,只要洪水不把所有的橋孔完全淹沒,一般都能撐得住。”
“可以説,這次受損原因很多,最主要的原因是洪水突然暴漲,直接淹過橋面。平時下大暴雨時,村民還能找重物壓在橋面上增重應急,可這次連反應都來不及……”鍾曉波這樣分析。
昨天,多座古廊橋受損後,泰順當地有關部門採取了緊急搶救措施。
鍾曉波稱,近幾百年來,泰順古廊橋很少有被洪水沖走的記錄,最近的一次在26年前,也就是1990年,泰順唯一一座3層結構的廊橋——漈下橋被洪水沖毀。
泰順境內共有33座古廊橋,其中被評為國家級文保單位的廊橋共有15座。 鍾曉波對於泰順現存的古廊橋如數家珍,如今已沖毀3座,“這3座橋各有特色,均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。這些廊橋就像一顆顆明亮的星星,缺了誰,都會造成文化遺產的巨大損失。”
關於收集被毀廊橋木構建的緊急通告
國保單位泰順廊橋之薛宅橋、文興橋與文重橋毀於洪水。
為便於今後廊橋重建,若有發現廊橋相關木構建,請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收集並保管。
無法收集的請及時聯繫當地政府或文保部門。
張仕淮,電話:13858804380、664380
毛海瑞,電話:13958989819、689819
泰順縣文化廣電4pxhk出版局 泰順縣文物局
2016年9月15日
今年第16號颱風“馬勒卡”要來了!已經升級為強颱風!